四川文物
    主页 > 综合新闻 >

四川文博天团有多牛?来第九届博博会一探究竟

2022年初,永陵还以“二十四伎乐”为蓝本,将当代互联网新技术和虚拟数字化与文物卡通化相结合,打造出国内首款以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文物为主的NFT数字化艺术文创产品。这一产品不仅将文物与国宝熊猫相结合,更是通过憨态可掬的熊猫伎乐向大众生动展现文物中的乐器,让观众观赏到永陵文物的精髓,了解晚唐五代时期歌舞升平的演奏场景,同时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艺术。

杜甫草堂展区

成博作为成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博物馆,在设计开发精美实用富于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之外,更是一直积极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尝试性开展文化IP与品牌商品合作。成博还成立了知识产权专项工作小组,制定了符合博物馆实际情况的合作指南,完成了相关授权工作的基础搭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成都博物馆结合馆藏文物及地域文化特色,正在开发一批集文化亮点与创意设计的IP图库,届时希望在城市博物馆文化传播上取得广泛发展,让更多人借由成博提供的文化创意内容了解天府之国的历史渊源和包容并蓄的城市性格。”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打造博物馆+书店合作模式

在文物保护方面,川博采用数字化领域前沿技术“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与三维数据采集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馆藏的100余件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构建可用于文物复制、陈列展示、文物保护及3D打印的精细化数字模型,在业界取得较强影响力。

前不久,杜甫草堂博物馆与文保科技企业合作,对馆内古籍开展了一次“全身体检”,主要包括古籍文献尺寸、厚度、pH值(酸碱度)、色度、浸润性、字迹溶解性、宏观病害情况,并形成一套古籍文献“体检报告”,为后期古籍文献病害“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基于此次古籍文献体检情况,杜甫草堂博物馆表示将与文保科技公司开展更深度的合作,运用科技助力文化发展,推进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建设,开展古籍文献科技去酸保护工作,延长古籍文献寿命,赋能文物价值活化,弘扬传统文化。

四川展馆位于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五楼2C,设计独出心裁,603平方米的展馆将川西民居木穿斗、斜坡顶、青瓦白墙的建筑风格巧妙融入外观设计之中,内部布局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并且提取出蜀山、蜀竹、蜀茶等四川本土元素融合在其中,营造出朴素淡雅、闲情雅致的四川风情。

川博展区位于四川展馆的入口左侧位置,以“川越巴蜀 面向未来”为主题,设计上延续四川展馆朴实飘逸的风格,将川博主体建筑的轮廓及丰富的馆藏文物元素作为参考依据,设计成外观鲜明的中式庭院风展台,突显出川博的庄重典雅。这一展区主要从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公众服务、文创产业等领域来展现川博坚定文化自信,聚焦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新成就。

本届“博博会”现场,成都永陵博物馆向观众展示了近年在博物馆文创产品打造方面所做出的成果。永陵博物馆以永陵浮雕“二十四伎乐”为蓝本,推出了国乐观念剧《伎乐·24》,这是目前国内文博界第一次运用“观念剧”的形式演绎石刻文物,一个有着“一千多岁”的中国女子乐团手持不同乐器,演绎着当代流行乐曲,收获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

近年来,川博先后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陈列展览,包括《远古四川——史前时期的四川》、《古代四川——先秦时期》等四川通史展,古代书画、民族文物、工艺美术、藏传佛教、张大千书画艺术、汉代陶石艺术等专题展览,丰富多彩的临展。此外,川博服务公众近1000万人次,“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社教活动、教师沙龙、“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等公众服务活动深受业内外认可。

武侯祠展区

永陵博物馆展区

在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的近五万件(册)珍贵文物中,古籍汗牛充栋。然而这些古籍文献会因各种原因而“生病”,虫蛀鼠啮、酸化霉蚀,其中最为广泛的病症,当属古籍纸张的“酸化”。

答题抽取“网红”文创

活化利用石刻文物,重现盛唐华美乐章

值得一提的是,川博新馆开馆至今共开发了八大类近千款具有中国韵、巴蜀味、时代范的产品,主要包括张大千系列服饰文玩、汉代陶石系列生活用品、巴蜀青铜系列艺术饰品以及虚拟数字文创等。“博博会”现场,川博带来的具有巴蜀特色的文创产品和《2010年-2020年四川博物院教育十年》纪念册,深受观众的喜爱。